原创: 谢家琛等
摘 要:随着公益慈善事业向民间力量主导转型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公益慈善组织在慈善筹资、慈善资助、业务运作等方面创造了一些新模式。这些新模式提供了人人做公益的条件,拓展了慈善事业的资源,增加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增强了公益组织的能力。然而,公益慈善组织运作新模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运作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公益与商业的关系未厘清等问题。公益慈善组织管理部门应一方面支持公益组织在运用新模式方面大胆探索,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益慈善活动的监管。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提升自身能力,推动公益慈善运作新模式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公益慈善组织;运作新模式;成效与挑战
公益慈善组织运行新模式基本情况:
(一)慈善筹资新模式筹资是为了实现公益慈善组织(以下简称公益组织)的使命和目标,也是为了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筹资过程就是公益组织对自己的使命、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过程。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体制转型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益组织的筹资模式出现了若干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新形式。表1 传统筹资模式与新筹资模式对比
传统筹资模式 新筹资模式 “一日捐”、街头募捐 网络募捐 关系筹款 公益众筹 活动募捐 社交圈筹款
1、网络募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与公益慈善之间碰撞后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公益慈善募捐的生态和景观,网络募捐成了任何致力于社会化筹资的公益组织必须采用的形式。 所谓网络募捐指的是在劝募方式、捐赠实现以及信息反馈的环节以网络为核心媒介的募捐行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网络募捐主要有机构网站募捐、门户网站募捐、社交网站募捐和移动网络募捐等形式。
2、公益众筹众筹的概念来源于众包和微型金融。世界上第一个众筹平台是2001年上线运营的美国的ArtistShare。此后,Sellaband、Indiegogo、Kickstarter等一系列众筹网站分别在美国上线。目前最大的众筹网站是美国的Kickstarter,2013年,来自2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万人在该平台上筹集了4.8亿美元的资金,成功资助19,911个项目。2011年7月,国内首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上线。此后,追梦网、天使汇、众筹网、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纷纷上线。目前,众筹的主要形式包括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奖励众筹)以及捐赠众筹。
3、社交圈筹款(P2P)社交圈筹款(Peer to Peer Fundraising, 简称P2P)又称为点对点筹款,是国际上风行的一种新型募捐方式。社交圈筹款通常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动员活动的参与者发动自己社交圈里的亲友同事及粉丝为公益项目筹款。与传统的写信筹款、关系筹款相比,社交圈筹款效率较高,通过开发公益组织支持者的熟人圈(亲友、同事、粉丝)能迅速扩大捐赠人关系网络,与那些潜在的公益项目捐赠人建立关系。同时,通过参与者在社交圈的宣传,一方面可以获得参与者的关联人(亲友、同事、粉丝)的捐款;一方面又能为公益组织做营销,提升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社交圈筹款模式引入到我国,并快速流行起来,其主要形式有运动筹款和体验式筹款两种。
(二)慈善资助新模式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重新起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慈善资助主要是由企业、政府和个人提供的,当时成立的基金会都是运作型基金会,承担着协助政府开展扶贫帮困等功能。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行业内部分工逐渐明晰。在公益慈善产业链中,基金会的主要功能被认为应由慈善项目的实施者转为慈善资源的提供者,而各类专业的民间公益组织则是公益服务的终端。近几年来,部分大型公募基金会纷纷宣布,将从运作性基金会转向资助型基金会。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05年就提出向资助型和国际化基金会发展转型,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基金会向资助型组织转型,必然会遇到如何进行资助,如何将慈善资金用的更好、更有效益的问题。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中,涌现了公益招投标、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等慈善资助新模式。
1、公益招投标公益招投标指出资方将公益服务项目通过招投标平台向社会发布,各类组织自行投标,投标项目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决定中标项目。国内最早开展公益招投标的基金会是中国扶贫基金会。2005年12月,受国务院扶贫办和江西省扶贫办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招投标工作。
2、公益创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慈善资助模式面临资金使用效率低、运作不透明、难以问责、对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帮助甚微等批评。1997年,莱茨(Christine W. Letts)与同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道德资本:基金会可以从风险投资那里学到什么》一文,第一次阐述了运用风险投资的理念改造传统的基金会资助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期,公益创投首先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步被其他国家引入。
3、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指的是旨在产生积极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并伴随一定财务回报的投资方法。影响力投资可以投资于企业、社会机构或基金,并同时发生在发展中市场与发达市场。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于1997年提出。近年来,这种追求双重(经济与社会)甚至多重(经济、社会与环境)价值的投资在西方蔚然成风,成为各界力量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社会影响力投资与慈善捐助不同,慈善捐助作为一种捐赠行为,只关注捐助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追求任何形式的财务回报。社会影响力投资是“主动将资本配置给那些能生产对社会或者环境有益的产品、服务或者附带收益——比如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并且期待同时获得资金回报,资金回报可高可低,既可是高度特惠的,也可是超过市场水平的”。社会影响力投资与公益创投也不一样。公益创投追求的是受助组织的能力提升和项目的持续影响力,在财务回报方面没有要求。
(三)慈善业务运作新模式公益组织进行筹资和资助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慈善业务运作,实现自身的使命。随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公益行业和社会各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公益组织的运行模式要与时俱进,要提高运行效率,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唯此,公益慈善事业才能快速和可持续地发展。社会企业、公私伙伴合作等运作方式就是近年来涌现的慈善业务运作新模式。
1、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指的是用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也指公益组织运用商业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形式。社会企业起源于英国等欧美国家,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市场机制的重视、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推动等相关。近年来,社会企业在发达国家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12年,英国共有六万余家社会企业,创造了240亿英镑的经济价值,并且提供了将近一百万个工作岗位。在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社会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超过三分之一的社会企业的年收入超过一百万美元。在中国,社会企业概念真正进入公共视野在2006年左右。
2、公私伙伴合作( PPP)当今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需要依靠不同部门的行动者共同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以最优的方案来推动解决。公私伙伴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便是一种新型运作模式,它既整合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资源,又发挥了合作各方的优势,如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优势和非政府部门的专业效率与技术优势。
方徒步筹款活动名称善筹去